Archive for 5月 2012
日本京都之旅 ‧ 反芻經典
Kyoto Century Hotel
笛卡爾曾經說過,一個人取得智慧的方式有三種:透過與人交談、旅遊、以及閱讀。然而遲到 2012 年的五月, 28 歲的我才第一次踏出了台灣的土地,親身體驗異國的文化生活,這時,我才理解到原來以前的自己有多封閉,多麼執拗於空洞、抽象的書中文字了。
日本京都之旅讓我產生了深長的思考,儘管已經回到了台灣,大腦卻彷彿還停留在日本的國土裡,試圖理解那個國度與環境。由於有太多可以讓我反省改變的地方了,僅舉一個目前已經實踐的部份為例。那就是 ─ 重新回顧身邊的各式「經典」
原因是這樣的:在停留的三個夜晚,下榻的飯店裡,當我打開電視機悠哉地看著電視節目時,慢慢地我發覺了一個有趣而令人驚訝的地方,那就是,當地流行歌曲的重播、重製率比台灣高上許多。比方說,.
SCHOOL OF DESIGN 設計學校
51:49
該用哪一個,想了半天也無法決定。
此時,先試著選出不要的吧?
這麼做反而比較好。
但,像51:49這樣差距些微的情況,又該選擇哪一邊呢?
別再猶豫,決定了就儘快完成,
這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尺度長存於社會之中
這種情況下我已經做得很好了、
這個環境下我已經很棒了,
這樣沈醉於自我滿足的人,
從社會的角度來看,根本沒什麼了不起。
聲音與影像
把聲音變成影像很難。
若想成是製作電影或許就會簡單些。
「舒服」的理由
以影子為例,人類似乎有向南的習性。
而且,比起夕陽好像更喜歡日出。
就人類的生理來說,光從左方照射,
影子出現在右下方是件舒服的事。
這是為什麼呢呢?當然是有理由的。
就像再為小的事物都會有其理由。
正確品味
創意的誕生或多或少,
會激發出其他創意。
這是常有的事,我們往往後來才會發現。
但,只要出口不同(←這就是重點)
入口相同也無妨。
流行感
「只有外表好看是不行的」其實只是個藉口。
能夠說明的設計總是比較簡單......。
但,外表真的好看的東西並不多,
而且也不容易設計出來。
專業
職棒選手靠打棒球維生。音樂創作人靠創作音樂維生。
他們都能帶給人們夢想。
設計師靠設計賺錢。
所以,設計也是種專業。你有這種自覺嗎?
用你的設計帶給他們夢想?
設計是必然
為什麼要登山?因為哪裡有山。
有了目的,設計就因此誕生。
別勉強自己,只要先想好目的,
大腦自然會開始進行設計。
不只憑感覺
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
提昇感覺品味才有辦法超越別人。
美麗小玩意兒
獲得一般女孩們的認同很重要
Girls.
我思消費與廣告

人類一直超支地球資源,這不是件新鮮事。然而當此時的我開始觀照自己四周的多餘浪費時,才突然意識到了,原來自己已經漸漸變得麻木不覺。隨意瀏覽我自己的書桌,便可以發現至少五、六樣不需要的長物:一時興起而買下的 GROSS 鋼筆、幾乎沒用過幾次的沖茶器 ...。
若換個角度嚴格懷疑,是不是其實許多於社會中象徵地位、體面、身分認同的物質絕大多數都是可以捨棄的。畢竟也有人可以一只行李箱浪跡天涯、愜意人生,還賺足了旁人的羨慕眼神。
我知道那樣的行徑看來有些荒誕不羈,脫離現實。但其實,會不會這又只是我們不願意認真面對自己人生的藉口。畢竟,選擇一條大家都行走的道路是輕鬆的,為自己開創一條個性小徑卻是不易的。我們總是說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性,但是,當真的面對排山倒海的各式廣告產品,真正具備能夠抗拒過度消費的衝動的個性,選擇「我不需要」的人又有多少呢?
我們是不是有點像是注射了過多「消費生長激素」的待宰豬羊呢?花了太多的時間在認識世界上剛發生的新鮮事,解讀各種轉瞬即逝的事件,比較各種新產品,而忘了是否已充實了自己的才能或者今天的生活。
所以,我到底是被什麼所困縛著呢?當我能夠定心靜思,專注於一件事物、一個題目上慢慢思索疏理時,我發現自己所要其實不多,一種清明的幸福感油然而生。或許是因為這個時候並沒有廣告充耳繚繞,我只能聽見自己的聲音。
相關閱讀:
地球資源消耗.
淡定紅茶
最近「淡定紅茶」成了人人皆聽過卻不知其滋味的隱逸名品。其出處原來是來自於一位和女友處理分手的男子在過程中始終「淡定地喝著紅茶」,隱隱然「雖天塌下來吾亦飲紅茶」的氣慨。
在這個網路上迅速流傳的小品故事裡,劇情可以說是一大賣點,除了女方在真相逐漸揭露之後態度開始出現驚天動地的大轉變,從角色的安排上也能嗅到一種日式輕漫畫(或韓劇)那種整個家族成員同登場亂鬥的心思 (比如女方心中想像的小三結果真是男方口中的親妹妹,而女方不忠搭訕的對象則竟是男主角的親哥哥)。
家族成員的同場亂鬥讓整個畫面看起來很.
最後十頁以外的人生

這世界有著各式各樣的人,雖然這是一句理所當然的話,但我常常會忘記這回事,誤以為自己已相當了解身旁的人們(世界)了。
我如此心想,直到某些意外事件的突然來臨。
比如,發現自己盯著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吃力地騎著四輪車,框啷框啷地掃過街道,或者在進入捷運車站的一瞬間不慎地瞧見外頭舉著雜誌販售的街友。那一刻,我會突然覺得世界運作的道理很可疑,慣性地問著自己生存在這世界的意義究竟為何?
沒有想到,這個問題卻在自己閱讀保羅‧奧斯特《紐約三部曲》的過程裡,得到了解答。它擁有一個讓我感到既震撼又滿足的結尾,不禁回頭琢磨了好幾遍。我反覆問自己一個問題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