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by : Unknown 2013-10-27


策略未必是執行長的意圖或高階經理人說了就算,有時他們會隱瞞真相或說錯,有時他們雖身居領導者的地位,卻完全不清楚公司為什麼能成功。 - p.180


為什麼選擇此書


筆者向來對於一件事之所以成功的前因後果感到好奇,對能夠理解並解釋自身成功的人感到佩服,更對於那些能夠不斷複製成功的人感到尊敬景仰。

既然本書的作者 Richard Rumelt 被《麥肯錫季刊》視為「策略大師中的大師」,以及被《經濟學人》稱為當今管理概念和企業實務二十五大最具影響人物之一。那麼,對這類問題好奇的我,又有什麼理由拒絕去閱讀他的作品呢 (為什麼不嘗試呢)?

在書店裡站著閱讀了前言後,筆者便決定要將它買下了。

  • 書名:《好策略‧壞策略
  • 作者: Richard Rumelt 
  • 出版社 (時間):天下文化 (2013 年 3 月 28 日)

*

主要內容

Richard Rumelt

Richard Rumelt 的《好策略‧壞策略》,相較於其他聚焦在「設定公司願景」的管理書,更專注地提出了策略的重要性。他自己對於「好策略」、「壞策略」的定義更是重點裡的重點 (事實上,若是記不住其他要點,筆者只想打包帶走這兩個定義)。

好策略有一個我稱為核心的基本邏輯架構,包含三個要素:診斷、指導方針、以及協調一致的行動。指導方針乃針對診斷出的障礙提出處理的方法,設計出協調一致的行動,以實現指導方針的可行對策、資源承諾和行動。 - p.22
壞策略往往略過令人厭煩的細節與難題,忽視選擇和聚焦的力量,試圖兼顧許多相互衝突的需求及利益。就像美式足球中,擔任全隊指揮調度的四分衛指告訴隊友「讓我們贏得勝利」般,壞策略用華麗空洞的詞彙高呼空泛的目標、企圖心、願景和價值觀,以掩飾無法有效指導的事實。 - p.19

嗯,上述的兩個觀念可能並不容易讓人理解喔,所以作者提供了許許多多現實世界的實例,以充分讓他闡述更多策略的深意。包括蘋果公司、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、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的簡報、羅根與圖像藝術公司、皇冠製罐、大陸航空、AT&T 等等。

*

特別的情節與故事 (1)


Richard Rumelt 與圖像藝術公司執行長羅根的互動讓筆者非常印象深刻。

可以從文章中嗅出 Richard Rumelt 對於「激勵式領導」的不以為然

我問羅根,除了成長和利潤目標,是否想過策略要素?他遞上四年前所制定的「2005 年策略計畫」,內容不外乎對營業額、成本和毛利的預估 ... 我再問:「哪些是一定要做的事?」 ... 羅根皺起眉頭、緊閉雙唇,表現出我並不了解他的挫折。接著又抽出一張文件指出:「這是威爾許說的,」上頭寫著「我們發現,努力爭取看似不可能的目標,通常便能完成不可能的事」。羅根說:「這就是我們需要的。」

幾天後,作者向羅根說明了他的觀點 (立刻打臉):

我建議當務之急是設法找出對事業最有前景的機會。這些機會也許出現在內部,比如突破員工工作上的瓶頸或限制;若是外部機會,你該組織一個小團隊,用一個月的時間檢視誰是你的客戶、競爭者、以及現存的機會。... 或許你會發現,專注在公司目前內製的圖像業務,比外包給競爭者更有可為。最後,你會產生一份公司最重要的任務清單,做為前進的基礎。

我無法保證這種作法一定可行,因為商業競爭不單是實力和意志力的戰役,更是洞察力與能力的競爭。我的判斷是,動機本身不足以讓公司達成目標。

動機本身不足以讓公司達成目標,真是一針見血的金句良言。

*

特別的情節與故事 (2)



Richard Rumelt 與 EMBA 學生們探討皇冠製罐 (Crown Cork & Seal) 的過程非常迷人。

從學生們一開始提出傳統觀點、刻板說法 (低成本製造),到協助學生挑戰彼此的論調,給予提示引導出皇冠製罐真正的競爭優勢。過程一氣呵成,筆者彷彿也身歷其境。

透過這個案例,才了解到策略本身之形成不一定複雜艱難,然而外人想挖掘釐清卻往往會感到困難迷惑。

最後他們得到的結論是:
皇冠製罐採取短期運作。大廠長期生產標準品項,以免設備轉換的成本昂貴;但皇冠製罐相反,它聚焦在較短期的運作。 ... 因為聚焦在短期運作,可避免企業的限制與壓榨。皇冠製罐不做一家大企業的競爭廠商;相反的,皇冠製罐是每家工廠有好幾個客戶的供應商。皇冠大廠不像其他大廠一樣放棄自己的議價能力。 - p.183



這種策略讓我聯想起了台灣驕傲 - 台積電。

*

此書對筆者來說很特別的地方


它提供了筆者一組「常見的交織錯誤」,提醒了筆者一種自我批判的方式

常見的五種交織的錯誤

  1. 系統的設計延展過度,難以掌控
    ex: 被設計的諸多新金融工具,導致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機
  2. 一帆風順的謬論
    ex: 興登堡號飛船,「房價永遠不會下跌」為前提設計的各類證券
  3. 許多組織和個人容易受到引誘而甘冒風險
    政府願意對資本公司紓困,導致他們不顧一切去冒險,從而提高了經濟風險
  4. 社會從眾行為
    相互校正的過程導致群體中的成員都採取同樣的行動,或相信「他人」正在關注基本面
  5. 內部觀點
    由 Daniel Kahneman 與 Dan Lovallo 共同提出,
    指的是人們往往忽視相關的數據和資料,反而堅信「現在這個情況不一樣」。
    也就是說,人人往往視自己、所屬群體、專案、公司、民族或國家,是與眾不同的。


*

讀書後的體會與小結論


再三認真思索好策略的三個要素後,突然間覺得策略思考跟設計思考有著非常相通的精神

設計思考從使用者需求出發(診斷)、從需求性、企業永續性、可行性等考量下建立設計大綱(指導方針),然後組織團隊打造實現目標(協調一致的行動)。

嗯哼,這會是喜歡設計思考的筆者喜歡 Richard Rumelt 之於好策略定義的原因嗎?

當我面對問題或產生出第一個構想時,我總會請教我的虛擬專家小組;「這種情況的解決方案究竟哪裡有問題?換作是你,會怎麼處理?」 .. 我想起許多好策略通常是「特定解決方案」,也就是強調聚焦,絕不妥協。好策略專注在回應情境的一個面向,不會試圖迎合所有人的需求。 -p.336

託您所賜,正如您所言,Richard Rumelt 大師,我已將您放進了自己的虛擬專家小組了,從今以後就有勞您了喔  ( ͡° ͜ʖ ͡°) 


Leave a Reply

嗨,我是 Seyna。歡迎您的留言 :)

Subscribe to Posts | Subscribe to Comments

- Copyright © 小寫人生 -Metrominimalist- Powered by Blogger -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-